本位課程面面觀

點閱:97

其他題名: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curriculum based

作者:洪清一等著

出版年:2016[民105]

出版社:高等教育文化出版 智勝文化總經銷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課程與教學系列

格式:PDF

ISBN:9789862661475

分類:教育  

附註:版權頁英文題名: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curriculum based

內容簡介

以文化-本位課程模式建構原住民族教育之探究
原住民文化具有獨特性、殊異性和多元性,但卻容易因主流文化,而有著丟失其傳統珍貴文化的風險。文化-本位課程(culture-based curriculum)旨在強調原住民文化之主體性、生活化、多樣性、功能性或實用性之理念,以原住民為主體,經由原住民與其傳統的對話,以及原住民主體社會的對話建構原住民族教育。在文化-本位課程模式建構下,整理出原住民族教育之文化-本位課程包括族語暨文學、傳統生活技能、社會組織、藝術與樂舞、傳統信仰與祭儀、族群關係與部落歷史、部落倫理與禁忌、環境生態保育等領域,且在領域下細分不同項目。本研究綜述多篇文獻,整理出文化-本位課程之發展順序及評量建議,期望激發更富有意義性的教學方案設計。

校本課程領導與課程評價
校本課程發展可說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議題。本文嘗試把課程領導和課程評鑑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脈絡中作一綜合討論。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課程領導及課程評價的意涵;第二部分討論課程領導、課程評鑑及校本課程發展三者的關聯;第三及第四部分分別探討校長課程領導,以及技術與非技術取向的校本課程領導與課程評鑑。
人本課程/學生為本課程之意涵探索:一個詮釋性現象學的個案研究

「學生為本」課程為每一專業老師心中教育理想之所繫,亦乃其教學實踐中奉之為圭臬者。但何謂「學生為本」課程?老師在這種課程框架內是如何定位,及如何實踐這種課程之目標?研究文獻指出,不同老師抱有不同的課程詮釋及演繹。但這課題上之文獻探討,大多是理念的闡析,而少有實證研究,也就是說,少見有人把某人實踐的課程進行分析或詮釋為currere(跑馬場)課程,而做一論述。是以,研究者有意在此方面做出嘗試,以現象詮釋學角度探索及分析何謂「學生為本」課程?其與後現代課程學者Pinar(1988)所倡議之curriculum as currere(跑馬場課程)又有何不同?明顯而言,何者為currere課程?及其應如何被演繹出來是純綷一詮釋的過程及結果。老師或研究員皆可以作主體性的詮釋。本研究是根據一歷時3~4年(參與學校4所、2所為小學、2所為中學,每校有2~3位老師或校長參與)的教師課程信念研究所得出之結果及心得,藉以探討並指出,此種詮釋性現象學研究如何能為老師的課程信念提升、專業發展及老師個人生涯之意義重整等三方面做出貢獻,以及指出此種研究方法可以如何打開新的學術研究及老師專業發展天地,以致最終令學童得益。

民族地區地方課程建構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策略
民族地區地方課程建構的基本理念應是:地方課程建構為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服務。其要點有:地方課程建構為尊重當地居民發展需求和根本利益服務;地方課程建構為在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基礎上實現「適應性」創新服務;地方課程建構為著力激發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覺服務。民族地區地方課程的開發模式應是「綜合性課程」開發模式。民族地區地方課程內容的文化選擇標準應是: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凸顯少數民族文化特質、適時體現世界多元文化、追逐少數民族文化的時代發展。民族地區地方課程建構的實踐策略應是:在課程開發歷程方面,應將當地需求作為核心;在課程內容開發方面,可將可持續發展價值觀作為邏輯架構的獨特視點;在課程性質定位方面,要將體驗課程付諸實踐;在課程目標確立方面,應將價值觀目標、技能目標和行為目標並重。

  • 1 以文化-本位課程模式建構原住民族教育之探究 洪清一、陳秋惠
  • 2 校本課程領導與課程評價 李子建
  • 3 人本課程/學生為本課程之意涵探索:一個詮釋性現象學的個案研究 林德成
  • 4 民族地區地方課程建構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策略 王巧玲